大连接体的种类
大连接体的种类
①腭杆:有前腭杆、后腭杆和侧杆三种。
前腭杆:位于上颌硬区之前,腭皱襞之后,薄而宽,与黏膜组织密合但无压力,应离开龈缘至少6mm。为了不妨碍舌的功能和发音,应该尽量避免覆盖腭前区组织。前部边缘设计于腭皱襞之间。常用铸造法制成。
后腭杆:位于上颌硬区之后,颤动线之前,两端微弯向前至第一、第二磨牙之间。游离端义齿应根据游离端鞍基下沉幅度确定后腭杆与黏膜轻轻接触,或在杆和黏膜之间可留少许间隙,以免义齿下沉时,压迫黏膜而造成创伤和疼痛。
侧腭杆:位于上颌硬区的两侧,离开龈缘应有4~6mm,并且与牙弓平行,用于连接前、后腭杆,一侧或两侧(双杆)均可。其强度好,不易变形,戴用舒适。
腭杆通常宽度为6~8mm;厚度1mm。宽度在8~10mm以上者称为宽腭杆或腭带,可更薄,增加舒适度,且能增加支持作用。
②腭板:前腭杆向前延伸至前牙舌隆突上而形成前腭板,再向左右两侧延伸形成马蹄状腭板(双侧游离缺失者);如再与后腭杆连接,则成关闭型马蹄状腭板;如覆盖全腭区,则成全腭板。
③舌杆:位于下颌舌侧龈缘与舌系带或口底黏膜皱襞之间。舌杆纵剖面呈半梨形,边缘圆滑,上缘薄(1mm)而下缘厚(2mm),上缘离开牙龈缘至少3~4mm。舌杆适用于口底有一定深度,舌侧无明显倒凹者。禁忌证是口底浅,前牙向舌侧倾斜,或有明显舌隆突但外科手术不能去除者。舌杆与黏膜的接触关系,根据下颌舌侧牙槽骨形态而定。一般有三型,垂直型者舌杆与黏膜平行接触;倒凹型者舌杆在倒凹区之上,或在倒凹区,但要留出空隙;斜坡型者舌杆应离开黏膜0.3~0.4mm,与牙槽嵴平行。
④舌板:舌板是金属铸成的舌基托,为舌杆上缘向上延伸,覆盖至下前牙的舌隆突区。用于口底浅,舌侧软组织附着高(口底到龈缘的距离在7mm以下)。特别适用于以下情况:前牙松动需用夹板固定者;舌系带附着过高或舌面间隙不能容纳舌杆者;舌侧倒凹过大不宜用舌杆者。